資料來源:Capgemini Invent(2021). 5G for Airport Operations.
https://www.capgemini.com/wp-content/uploads/2021/01/5G-for-Airport-Operations.pdf
2019年COVID-19爆發,在航空客運市場跌到谷底同時,繁複之檢疫作業延長旅客滯留空港時間,考驗著空港營運效率。後疫情時代下,全球機場營運單位無不期望透過大數據分析(Big Data)、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s)等創新科技結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Fifth Generation,以下簡稱5G)之高、低、大特性,以打造5G智慧空港。本文介紹全球機場營運單位5G智慧空港應用服務發展現況與未來方向,主要範疇可分為「提升陸側旅客服務體驗」及「最佳化空側停機坪地面作業」。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彭義琹 助理研究員
旅客滿意度是影響機場營運單位非航空收入之重要因素,根據國際機場協會(Airport Council International,ACI)研究顯示,每提升1%旅客滿意度,平均可提升機場營運單位1.5%非航空收入。近年航空客運市場低靡情況下,機場營運單位航空收入大幅下降,非航空收入即成為機場營運單位重要收入來源。鑑此,提升旅客滿意度是全球機場營運單位發展5G智慧空港應用服務重點之一。
根據《5G for Airport Operations》報告指出,旅客滿意度與機場提供之數位化服務品質呈正向關係,又數位化服務品質與通訊技術息息相關,提供多元數位化服務結合360°無死角5G網域以及AI等創新技術,是提升旅客滿意度之關鍵推動力。本文整理現今可透過5G提升陸側旅客服務體驗之應用服務,說明如下:
n AI智慧影像分析應用:機場營運單位可透過即時影像監視器搭載5G及AI技術,針對航廈內即時狀況進行:(1)分析即時旅客流量並優化旅客流,疫情期間亦可偵測旅客是否維持適當社交距離、(2)偵測航廈內長時間無人認領之行李或貨物,並通知地勤人員前往處理、(3)偵測錯過登機時間之旅客,並通知地勤人員前往引導,以及(4)於登機門前評估旅客手提行李重量,協助航空公司評估航班是否超過最大起飛重量。
n 安全衛生措施:機場營運單位可透過5G結合AI及大數據分析,立即根據現場旅客旅遊歷史、生理指標(如體溫)等項目評估潛在疫情傳播風險及旅客染疫風險。
n 人臉辨識系統:機場陸側相關單位可建置人臉辨識系統提供旅客自助報到、自助行李托運、自動通關以及自助登機等服務,並透過5G強化該服務品質。
n 客製化推播服務:航廈內信號臺(Beacon)可透過5G高速率及大頻寬特性發送訊號,並透過旅客預先安裝於行動裝置之應用軟體接收該訊號,以利定位旅客位置,再自動推播該區廣告,提供客製化推播服務。
機場營運單位亦可透過5G結合聯網化及自動化之機場地勤支援設備(Ground Support Equipment,以下簡稱GSE),達到空側停機坪地面作業效率及效能最佳化,以利提升機場整體營運效率。
在分秒必爭之停機坪上,所有地面作業必須以協助航班準點起飛或落地為目標,若相關作業稍有差池將可能造成機場營運單位鉅額損失,甚至導致受傷或喪命事故發生。因此,該報告指出,機場營運單位未來於停機坪設置GSE時,應選用可搭載5G、AI、邊緣運算,以及自動精準定位等功能之物聯網設備,以確保空側停機坪地面作業高效率且高品質運作,實現空側即時精準控制。相關透過5G最佳化空側停機坪地面作業之應用服務,說明如下:
n 高速數據傳輸系統:落地航班之飛行資料記錄可透過5G加速傳輸至塔臺,並強化航班駕駛員與塔臺間溝通品質。
n 自動化GSE:地勤人員可透過5G,即時監控自動化GSE,減少整備時間,優化停機坪交通,提升航班準點率及機場安全,如地勤人員可遠端監控自動化除雪機,快速且安全地掃除跑道積雪,減少航班誤點時間,以及事故發生風險。
n 預測性維修GSE:地勤人員或飛航管制員可透過5G低延遲特性,於平板電腦查看GSE即時狀態。當設備零件狀態接近臨界值時,可自動發出告警訊息,協助地勤人員進行預測性維修作業。
n 無人機檢驗服務:地勤人員可察看無人機傳輸之高畫質影像,利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技術,遠端完成飛機檢驗流程。
n 4K即時影像分析:飛航管制員可透過AI 閉路電視(Closed Circuit Television,CCTV)搭載5G,於塔臺查看4K高畫質即時影像,遠端監控停機坪上各航班整備作業。
1. 「本網站所刊載之所有資料內容及素材,皆屬於交通部科技顧問室所有,非經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之媒體、不得任意轉載作商業用途」
2. 「本網站資訊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者,除有合理使用情形外,任何形式轉載、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3. 「本網站所刊載之所有資料內容及素材,得於受著作權保護之範圍內利用,然使用時,應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