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趨勢文章Trend Articles

5G智慧交通應用推動發展方向與政策趨勢-以臺灣智慧公共運輸與車聯網應用服務為例

2021-11-19

資料來源:
臺中市政府(2018),水湳智慧城自駕車測試第四季開放試乘。
MikaBrea (2020),自動駕駛的電動巴士就在你身邊!淡海新市鎮 5G 智慧交通場域正式啟用。
聯合報(2021),臺北市推動AI智慧路口 內科、基隆路旅運縮短4-8分鐘。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陳婕莉 副組長 

壹、 智慧公共運輸與車聯網應用服務之推動策略與發展

       我國交通部「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其中以車聯網為推動主軸為「車聯網科技發展應用計畫」,主要內涵聯網車(Connected Vehicle, CV)及自動駕駛車(Automated Vehicle, AV)兩項,依據情境與場域推動三大主軸,「包含(1)以國道場域的「國道客運車隊車速調和計畫」,採用車輛與路側設施技術,將道路最佳旅行速率及交通事故狀況傳達至國道客運車輛;(2)「自動駕駛車輛示範計畫」,導入自動駕駛車輛,封閉區域示範運行計畫,藉此帶動國內廠商與國際廠商之合作,探討無人駕駛車輛營運可能衍生問題;(3)最後則著重道路交通的「效率」、「安全」、「節能減碳」,包含交控系統與車路整合(V2I)、藉由車間通訊(V2V)直接避免交通事故發生、以及透過即時交通資訊與路口號誌資訊,提供駕駛人節能減碳的行車模式」。我國車聯網主要發展服務如下所示:

■ 車輛聯網應用(V2V):透過通訊技術將車輛與其他車輛連接,以實現安全和移動應用,可以避免事故或減輕其嚴重程度,相關應用包含自動駕駛、先進駕駛輔助等。
■ 行人聯網應用(V2P):車輛與行人通訊傳輸,車輛可對行人發布警示通知,或是由行人透過V2X 應用服務,讓使用者裝置向車輛傳送通知與訊息。
■ 路側聯網應用(V2R):透過車輛與路側設施通訊,指揮車輛行駛速度、停止等,猝逝道路交通順暢,相關應用包含平交道設施及鄰近路口號誌界接等
■ 號誌聯網應用(V2I):透過專用短距無線通訊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 與車載設備通訊,以獲取車流資訊,達到更進階交通控制,亦可回饋區域交通資訊或預警事件資訊。

 

貳、 智慧公共運輸與車聯網應用服務案例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車聯網日益興起,龐大的市場推動著車聯網相關服務的研發和落地,同時引導汽車產業向著更安全、舒適、綠色的方向發展。

■ 水湳智慧城自駕小巴
交通部ITS計畫補助臺中市辦理「水湳智慧城自駕車試運行計畫」,結合國內跨領域業者組成發展MIT自駕小巴,並結合行控中心與建構虛擬數位環境地圖,使自駕車透過模擬自主訓練並學習決策能力。於水湳智慧城設置半封閉型自駕車試運行路線,主要進行優先號誌及路口安全防護警示系統。針對臺灣環境機車多、人車混流、又常常下雨。另外結合 V2X 智慧路側,克服市區路口號誌與盲點偵測挑戰,並提供自駕車號誌優先能力。
■ 淡海新市鎮智慧交通場域試驗
以淡海輕軌崁頂站為中心,以輻射狀發展電動自駕車的點對點接駁服務,亦同步以 AI 技術改善當地交通;交通部成立「5G 智慧交通實驗場域專案辦公室」,為確保此 5G 場域符合國際標準,藉由與國外廠商進行車聯網技術合作,建立國產自駕車與道路協同合作規範標準。
■ 臺北市智慧路口統合式交通管理
統合式交通管理(C-ITS)方面,補助臺北市辦理「臺北市智慧路口計畫」採用智慧路口安全警示系統,導入國際智慧交通最新技術WAVE/DSRC短距無線暨通訊技術與標準,於仁愛路挑選3處路口(仁愛/復興南路口、仁愛路/金山南路口、仁愛路/杭州南路口)建置警示系統,以CMS閃爍警示畫面提醒行人,避免車輛間或行人與車輛的碰撞。另安裝18台OBU車機於651路線公車上,以驗證WAVE/DSRC於車輛對路側設備V2R之特性,設備建置後汽機車肇事率已較實施前減少約43%。

 

參、參考文獻

[1]  交通部(2020),交通科技產業政策白皮書。

[2]  交通部(2020),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10至113年)。

[3]  交通部(2015),智慧運輸系統展建設計畫(106-109年)。

[4]  臺中市政府(2018),水湳智慧城自駕車測試第四季開放試乘。

[5]  MikaBrea (2020),自動駕駛的電動巴士就在你身邊!淡海新市鎮 5G 智慧交通場域正式啟用。

[6]  聯合報(2021),臺北市推動AI智慧路口 內科、基隆路旅運縮短4-8分鐘。

 

1.    「本網站所刊載之所有資料內容及素材,皆屬於交通部科技顧問室所有,非經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之媒體、不得任意轉載作商業用途」
2.    「本網站資訊內容受著作權法保護者,除有合理使用情形外,任何形式轉載、重製、散布、公開播送、出版或發行本網站內容應取得該著作財產權人同意或授權後,方得利用。」
3.    「本網站所刊載之所有資料內容及素材,得於受著作權保護之範圍內利用,然使用時,應註明出處。」

回到頁首